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» 媒体与学校» 【经济学家茶座】党印:破解中国的“芯片难题”

【经济学家茶座】党印:破解中国的“芯片难题”

[发表时间] 2024-03-19           [浏览次数]

2018年上半年,美国制裁中兴公司的芯片业务,使中国的芯片技术成为公众话题。公众忽然意识到,中国的芯片技术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,并且这种差距很难在短期内消除,这无疑是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难题。“芯片难题”可以概括为,需要长时间人力和财力投入,才可能取得成绩,并需要继续坚持不懈的投入,才可能保持持久的竞争力。


除了芯片,中国在新能源、药品等制造业的核心技术上也存在类似难题。一时间,人们陷入沉思,近些年中国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,也一直在加强技术创新,并推出诸多举措,投入巨额资金,为何至今这些关键技术领域仍受制于人?认识并解决此类难题,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。


无论是国家,还是企业,当前的技术水平取决于之前的技术积累、新增研发人员的数量和水平、新增研发资金的数量,以及一定的制度安排,用公式表示即At = At-1 F(L,K)。基于既有的技术积累和需求,中国高等教育每年培养了大量专门人才,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增加,各级政府促进技术创新的举措也日益完善,在以上四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,中国各方面技术水平不断提高。解决“芯片难题”,同样需要立足于以上四方面,查漏补缺,调整完善。


新中国成立后,在短短几十年内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,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。改革开放以来,在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”的倡导下,全社会加强对新技术的研究和投入,技术积累逐年增加。但与此同时,其他国家的技术积累也并未停止,国家间的技术竞争一直存在,从而形成今天的双重局面,即中国在某些领域的技术水平已处于世界前列,但是仍有一些领域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。


研发人员是技术创新的执行者,更多、更优秀的研发人员是加快技术创新的必备条件。中国有14亿人,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,最不缺的就是人。按人类分布规律,高智商人的数量也很多,适合做研发的人也很多。只要更多的人参与技术创新活动,技术创新的水平必然会很高。然而,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截止2016年底从事各类研发的人员仅388万,其中从事基础研究的仅28万,从事应用研究的有44万,其他316万全为试验发展人员。


研发人员总量很少,基础研究人员数量更少,凸显出中国技术创新的总体力量还很单薄。如果14亿人中有1%(即1400万人)从事研发活动,中国的技术创新水平将大不一样。如果要选出这1%,当然最好是智商最高的群体,问题是,如何将他们寻找出来,如果他们尚未从事科学研究或技术创新活动,如何吸引他们参与进来?现有的人才筛选机制中,高考是最重要的,高考将不同学习能力的人分流到不同的高校,接受进一步培养,那些分数更高的通常智商也更高,在科学研究、技术创新方面取得成绩的可能性也更大。


现实的情况是,根据中国校友会的调查报告,2000-2017年中国高考状元最青睐的本科专业是工商管理和经济学。麦克思研究院发布的《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》显示,2017年大学毕业生半年后从事职业前几名分别是:中小学教育、财务审计与统计、行政/后勤、金融。2015-2017年,“政府及公共管理”行业类就业的比例逐届增加。当高考状元和大学毕业生热衷于经管类专业和职业,青年人才希望进入政府部门而不是企业,希望从事行政工作而非技术部门、业务部门的工作,中国的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必然受到影响。


著名的“钱学森之问”是人才的培养问题,也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。笔者认为,人才培养不仅在于学校,更在于社会,要想培养出杰出人才,不能仅靠学校,更要靠全社会。当一个个青年人走出校门,进入工作岗位后,刚开始满腔热情,后来遇到经济压力、家庭压力、社会压力或制度束缚,经过奋力抗争,发现无能为力时,梦想让位于现实,要么改变职业方向,要么分散注意力,在琐碎的工作和生活中消耗掉时间和精力。


职业不匹配、岗位不匹配或工作内容不匹配,无论从微观还是宏观,都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。现实让很多潜在的大师成为普通的职工。回应“钱学森之问”,就是要创造物质条件和制度条件,让更多的青年人保持热情,单纯地从事某一细分领域,甘于坐冷板凳,甘于默默无闻的工作,经历长时间积累后取得重大成绩。


在研发资金方面,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中国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从1995年的0.57%,上升到2016年的2.11%。2015年中国的研发支出1.4万亿,已经仅次于美国,2016年达1.56万亿,这与中国的经济实力有关,也彰显了中国技术创新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信心。


但是细分数据显示,1998年以来,基础研究的资金支出占所有研发支出的比例徘徊在5%左右,应用研究的资金支出占所有研发支出的比例从1998年的23%不断下降到2016年的10%,试验发展的资金支出占所有研发支出的比例从1998年的72%上升到2016年的84%。这表明研发资金更多用在技术创新的末端,在技术创新的前期投入上仍较薄弱。


好的方面是,在研发支出的主体上,政府资金占总支出的比重从2002年的31%不断下降到2016年的20%,企业资金占总支出的比重从2002年的55%上升到76%,表明技术创新的动能更多地转向企业,让企业在实践中寻找更好的创新路径。


制度层面,创新有风险,创新者的权益需要得到保障。除了给予基础研究一定补贴外,创新要靠各市场主体反复探索和试错,成功者获得合理的垄断利润。中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,但是执行的难度大于立法的难度。各种抄袭、盗版、山寨品层出不穷,政府打假应接不暇,按起葫芦浮起瓢。并且这些产品价格低廉,受到不少民众欢迎,使制假造假者赚的盆满钵满,创新者利益受损,这是各类创新的最大阻力,也对技术创新形成极大伤害。完善知识产权保护,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,是加强技术创新的制度保障。


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是正式制度,创新亦需要思想层面的非正式制度。创新就意味着有新想法、新实践。只有全社会从上到下包容新的想法和实践,人们才敢于大胆尝试,推陈出新。技术创新是个技术问题,更是个思想问题。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,全社会大兴解放思想、实事求是之风,各行业新气象不断涌现,创新成为潮流和时尚。今日之中国要加强技术创新,需继续解放思想,继续倡导宽松的思想氛围,让科研人员在争论中辨明真理,在思想碰撞中辨别方向。


另外,创新的过程可能非常艰苦,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持续很长时间。急功近利、急于求成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大忌。近年来,中国经济快速发展,人们生活节奏加快,滋生了急于成名、急于暴富的现象,很多人愿意挣快钱,不愿意长时间做一件事情,工匠精神的缺失成为大面积现象,弘扬工匠精神已成为时代的呼唤。对于单个科研人员和普通职工,坚守工匠精神意味着工作更仔细、更严谨、更认真,可能开始时回报较少,但树立口碑后,有利于其取得更大成绩,科研人员和一线普通职工均需意识到工匠精神的长远意义,使工匠精神成为技术创新的土壤。


总体而言,“芯片难题”的表面是纯技术问题,技术的发展需要人才和资金,因此背后是人才和资金的流向问题,而人才和资金的流向受薪资待遇、机会成本、思想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,因此牵一发而动全身。解决“芯片难题”,并非一朝一夕之事,不能靠一人之力,也超出了一个公司的能力范围,而要靠数百万科研人员和成千上万家公司的共同努力。


新中国成立之初,即提出“科教兴国”战略,即使在1972年那样经济条件有限的年代,周总理也要求加强基础科学研究,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加强技术创新的力度也越来越大。


时至今日,中国技术创新的成就斐然,然而仍存在诸多短板。加强技术创新,既需要增加人员的投入、资金的投入,也需要在制度层面提供保障,在思想层面释放活力,引导更多的优秀人才投入技术创新活动,践行工匠精神,积少成多,厚积薄发。



(来源:《经济学家茶座》2018年第2期总第80辑